网站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学术前沿 > 专家共识 >

重复经颅磁治疗

创始人 0 2024-11-14 10:23:33

经颅磁刺激 (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, TMS)基于电磁感应与电磁转换原理, 用刺激线圈瞬变电流产生的磁场穿透颅骨, 产生感应电流刺激神经元引发一系列生理、生化反应。作为非侵入性刺激技术, TMS作用于人脑引起神经活动的改变, 可检测到运动诱发电位、脑电活动变化、脑血流、代谢和大脑功能状态改变。其微观作用包括细胞膜电位、动作电位、神经递质、受体、突触、神经可塑性发生变化。image

1

TMS模式分类

(1)单脉冲刺激刺激

皮层拇指运动区,用于测定MEP,测定治疗能量或运动皮层功能障碍定量评估。

(2)成对脉冲刺激

同一个线圈在数十毫秒内先后发放2个脉冲,刺激同一脑区或2个不同线圈刺激不同脑区。常用于皮层兴奋性评估。

(3)重复脉冲刺激

按照固定频率连续发放多个脉冲的刺激模式。通常用于临床治疗和暂时性兴奋或抑制特定皮层功能区域。具体频率参数设置依治疗或研究目的而定。

(4)爆发模式脉冲刺激

将一种固定频率脉冲嵌套在另一种固定频率脉冲中的刺激模式。常用爆发模式有爆发模式脉冲刺激 (theta burst stimulation,TBS),是将3个连续50Hz脉冲嵌入5Hz脉冲中。TBS序列分为2种:连续爆发模式脉冲刺激 (continuous theta burst stimulation,cTBS) 抑制皮层功能, 间断爆发模式脉冲刺激 (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,i TBS) (刺激2s,间隔8s) 兴奋皮层功能。

2

TMS治疗风险及评估

癫痫及惊厥;头皮刺痛、灼热感;头颅或体腔内存在金属磁性物质 (电子耳蜗、部分心脏起搏器等植入性医疗产品) ;听力损害;诱发癫痫或惊厥发作风险的药物。

高频刺激有诱发癫痫或抽搐发作风险。但低频刺激可以用于抗癫痫治疗。12岁以下患者佩戴耳塞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噪音对听力的损害。

3

治疗记录单重复经颅磁刺激安全操作及治疗规范

(1)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器属于大型用电设备, 保证电压稳定、电流不会过载,避免安全隐患。

(2) 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完成安全筛查评估。

(3) 首次治疗测定患者皮层静息运动阈值 (resting motor threshold,RMT) 。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,使用单脉冲模式刺激利手侧 (中国人多为右利手) 拇指运动区皮层 (M1),刺激10次,其中5次可以诱发拇指外展肌运动 (诱发拇指外展肌诱发电位达到50微幅以上) , 该刺激强度能量为RMT。RMT存在个体差异,且治疗能量大小是根据RMT进行制定,是开展rTMS治疗的必要环节。

(4) 根据治疗目的选定rTMS强度、频率和数目。应严格限制在安全序列范围内,避免诱发癫痫风险的安全序列。

(5) rTMS治疗靶点定位。

(6) 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评定。

4

r TMS临床治疗推荐

以下内容为共识循证依据的参照标准:由欧洲神经学会联盟提出。根据证据价值由高到低,分为Ⅰ~Ⅳ4个级别。此外还参考了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循证依据标准,即优先考虑系统综述中获得的证据,也列入级别Ⅰ中。

(1)抑郁症

临床推荐1:rTMS高频刺激左背外侧前额叶 (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,l-DLPFC) 或低频刺激右背外侧前额叶 (righ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,r-DLPFC),用于抑郁症急性期疗效肯定,连续4~6周, 必要时可延长治疗时间。Ⅰ级一致证据。

临床推荐2:先前急性期rTMS治疗受益,目前复发的患者。Ⅰ级一致证据。

临床推荐3:rTMS可作为急性期治疗获益患者的后续或维持治疗。Ⅰ级一致证据。

临床推荐4:rTMS可以单独或联合抗抑郁药或其他精神类药物。Ⅱ级一致证据。

(2)慢性神经性或非神经性疼痛

临床推荐1:rTMS高频刺激疼痛区域对侧皮层运动区 (M1) 用于治疗慢性神经痛。Ⅰ级一致证据。

临床推荐2:rTMS低频刺激枕叶用于治疗偏头痛 (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) 。Ⅰ级一致证据。

临床推荐3:rTMS高频刺激l-DLPFC或运动皮层用于治疗非神经性疼痛,如纤维肌痛、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Ⅰ型。Ⅱ、Ⅲ、Ⅳ级证据。

(3)运动障碍

临床推荐1:rTMS高频或低频刺激辅助运动皮层或运动皮层改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。Ⅰ、Ⅱ、Ⅲ级证据。

临床推荐2:rTMS高频刺激或低频刺激运动区M1或辅助运动区,用于治疗药物诱发震颤。Ⅲ级一致证据。

临床推荐3:rTMS高频刺激l-DLPFC治疗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。Ⅱ、Ⅲ级证据。

临床推荐4:rTMS低频刺激运动区治疗肌张力障碍。Ⅲ级一致证据。

(4)中风

临床推荐1:rTMS高频刺激受累侧皮层运动区或低频刺激健侧皮层运动区,用于治疗运动区中风。Ⅱ、Ⅲ级证据。

临床推荐2:rTMS高频或低频刺激布洛卡区,治疗运动性失语症。Ⅲ、Ⅳ级证据。

临床推荐3:爆发模式cTBS序列刺激左侧后顶叶皮层治疗偏侧忽略。Ⅲ级一致证据。

(5)癫痫

临床推荐1:rTMS低频刺激皮层癫痫灶治疗癫痫发作。Ⅱ、Ⅲ级证据。

(6)耳鸣

临床推荐1:rTMS低频刺激颞叶或颞顶叶皮层,高频刺激r-DLPFC治疗耳鸣。Ⅱ、Ⅲ级证据。

(7)焦虑障碍

临床推荐1:rTMS高频刺激r-DLPFC或低频刺激l-DLPFC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。Ⅲ级一致证据。

临床推荐2:rTMS低频刺激r-DLPFC和颞顶区治疗惊恐发作和广泛性焦虑。Ⅲ级一致证据

(8)强迫症

临床推荐1:rTMS高频或低频刺激双侧DLPFC治疗强迫症。Ⅱ、Ⅲ级证据。

(9)精神分裂症

临床推荐1:rTMS低频刺激颞顶叶皮层治疗幻听。Ⅱ、Ⅲ级证据。

临床推荐2:rTMS高频刺激l-DLPFC或双侧DLPFC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。Ⅱ、Ⅲ级证据。

(10)物质成瘾

临床推荐1:rTMS高频刺激l-DLPFC降低毒品渴求 (心瘾),目前证据提示没有长期效果。Ⅱ、Ⅲ级证据。

(11)睡眠障碍

临床推荐1:rTMS低频1Hz刺激双侧DLPFC和顶枕区域治疗睡眠障碍。Ⅱ、Ⅲ级证据。

5

关于临床治疗特殊群体的几点说明

(1)孕妇

磁场强度随距离迅速衰减, 所以胎儿不太可能受到TMS影响。抑郁孕妇成功接受TMS治疗而胎儿未出现副作用。临床上孕妇接受TMS治疗应避免直接刺激腰椎。作为TMS操作者的孕妇应至少远离线圈0.7m。

(2)儿童

研究证实单脉冲和成对脉冲TMS用于儿童安全。发育过程中的因素确实影响儿童接受TMS安全性: ①皮质兴奋性水平 (新生儿皮质兴奋性高, 刺激能量过高需要注意TMS诱发癫痫可能);②囟门关闭与否 (未闭要特别注意避免机械损伤);③外耳道生长 (年龄小于2岁儿童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听力) 。儿童年龄小于2岁慎用。

6

问题与展望

以往应用TMS的最大难题是如何精准刺激靶点。Karlstr9m等和Bohning等于1998年将神经导航定位系统应用于TMS,通过与fMRI/CT等影像技术结合实现了可视化TMS,结合PET、SPECT、DTI、fMRI、磁共振波谱等技术可以更好地探讨TMS的治疗机制。

许毅,李达,谭立文,等.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专家共识[J].转化医学杂志,2018,7(01):4-9.